作者:生活百科网 发布时间:2023-07-26 点击:0
摘要:秦俑雕塑是中国雕塑艺术的第一个高峰,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雕塑艺术。秦兵马俑的艺术风格:规模多、数量大、崇尚写实的手法;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秦兵马俑的整体布局场面恢弘巨大,运用对比手法动静结合。形成原因:一殉葬的盛行,二是秦代强大的国家政权和经济基础,三是“大一统”的时代精神。秦兵马俑展现了灿烂的光辉,是我国古代雕塑史上的重要一页。
关键词:秦兵马俑;写实;艺术形态
1974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临潼发现了秦始皇兵马俑,出土了数千件的雕塑作品,场面恢弘壮观、气势磅礴、叹为观止。这个人类古代文化奇观的出现使得世界震惊,也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占有了重要的位置。在中国的历史上秦代是上承春秋战国,下启东西两汉的过渡阶段,是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度变革到封建社会的初期阶段。思想的转变和解放,敢于不断的面对现实的精神,为中国古代雕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创作出了秦始皇兵马俑这样故事罕见的雕塑艺术作品。
秦始皇兵马俑共发掘出四个兵马俑坑,其中的四号坑是废弃坑,其余三坑是陪葬坑,总占地面积约有两万多平方米。一号坑最大陪葬有战车和步兵为主的混合长方形的方阵,排列兵马俑约有六千多件,战车四十多乘。二号坑为平面呈曲尺型面积约六百平方米,是骑兵和弩兵相混合的方阵。三号坑是统帅一号、二号坑的指挥部,成列有四名军士俑,六十四名武士俑和战车一乘。秦始皇兵马俑严格运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创作出了一个雄壮的秦军军阵布局,呈现出了秦军“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内平方原、外抗匈奴”的强大气势和秦始皇一统六国的伟大业绩。
一、秦始皇兵马俑雕塑的艺术魅力
秦兵马俑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秦俑雕塑,其雕塑作品的制作水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秦兵马俑表现的是一支纪律严明,组织结构清晰的军队,是封建皇权巩固皇权开疆列土的需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写实性。
首先秦兵马俑出土的数量多、规模大崇尚写实的艺术处理手法。我们在观察秦俑时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其写实性,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动态、陶马、马车以及各种装饰品武器等均是现实存在的真实写照,俨然是完全按照秦朝军队的实际来设计制作的。秦始皇兵马俑作为陵墓的随葬品,规模如此之大,所设计的东西如此之多并且是运用一种逼真再现的手法,客观上使得秦始皇兵马俑具有了一种自然朴素的写实性。秦俑人物众多无论是军士武士人物比例准确协调,面部结构、比例、神态、表情准确生动栩栩如生,创作者本着朴实的写实态度追求一种高度的写实性风格。
其次秦兵马俑中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崇尚生动传神的刻画人物形象。秦兵马俑是大批量制作而成却没有给人以粗制滥造之嫌。秦俑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灵活多变毫不雷同各有特点,可谓是“千人千面,千姿百态”,既注重写实又不照搬现实,而是将人物形象的实际面貌与艺术创作的理想性表现性相结合。突出人物的面部塑造,注重对面部轮廓线、发髻、胡须、五官等的刻画。例如兵马俑出土的武士俑都有胡须,并且种类繁多。数量最多的是各式各样的八字胡须,各式胡须或加厚活拉长,利用装饰性的艺术夸张手法来修饰、美化。使其更适合各自仪容,赋予人物鲜明的特征和丰富多姿的形象。符合“千人千面”。
最后秦始皇兵马俑在中体规划布局上,场面雄宏巨大、威武雄壮。运用对比手法,动静结合。既有骏马昂首扬尾给人以蓄势欲动的强烈印象,又有大批精致肃立的兵俑。这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布局手法,给我们造成一种气吞山河的宏大气势,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秦始皇兵马俑雕塑的制作形式
秦兵马俑的发现证明了秦代烧陶工艺已非常的成熟,其所用的材料为灰陶,灰陶质地细密、坚硬,适合陶丕的批量制作和局部精塑。据专家考证,秦俑采用的是模制和手塑相结合的方式制作的。最先用许多套模具柱作出大量的身坯和与头型相近的头坯,然后再在成型的泥坯上进行精雕细刻,塑造成不同形象的陶俑武士。秦兵马俑头的制作有独特的手法总结为两种手法:其一是直接用手塑头部大型后用面部单模制作的五官黏合在手塑的用头上,最后对其五官、发簪等做具体细致的雕刻。其二是把头部分为前后两部分,分别用磨具制作出泥坯后前后黏合在一起,五官及面部表情在头部黏合后在精心雕刻。这两种秦俑的制作手法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品,可以看出在秦代时期烧陶工艺已经达到相当水品。
秦始皇兵马俑是绘有颜色的,是塑绘结合的典范。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兵马俑是出土后氧化所致。秦俑颜色极其的丰富有红、绿、蓝、黄、紫、黑、白、锗等。各种颜色有深浅、浓淡差别之分,形成丰富的变化。秦俑所用的颜色是矿物颜料,其颜色鲜艳、明快。颜色运用对比强烈,上下衣服多为红、绿、蓝,头发为黑色,面部为粉红色。各种颜色相得益彰,使得兵马俑军阵显得更加的庄重威武。
三、秦始皇兵马俑形成的必备条件
根据美术史上的规律,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或一种艺术风格的形成都具有极其深厚的原因和条件。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所表现出的高度写实风格,宏大庄正的仪式感必然有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俑——墓葬中一切有生命的替代物
所谓“俑”,是像人和寓人之意,原是现实中人的替代物。偶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有局限性的。我国古代时期的丧葬具有随葬之风。古代人们认为人死后是去另外的一个世界去,所以要带着生前的一切。现在我们看了愚昧,但是这种风俗最直接的导致了随葬的盛行。死后厚葬在先秦时期盛行,秦代是厚葬之风的高潮时期。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为了显示其统一六国的功绩,在其陵墓中建造一支庞大的秦俑军队作为随葬也是一种必然。
(二)强大的国家政权和稳定的经济基础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进行改革,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这种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下,国家经济得到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经济是文化的基础,物质基础的优厚是社会文化发展所必需的。只有在这种强权政治下,并且具备了优厚的物质基础,才可能出现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这一次高峰。
(三)“大一统”的时代精神
秦始皇兵马俑是表现一支庞大的军队,是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武器,可以看出秦俑雕塑具有强烈的政治意图和功利目的。也正是这种意图促成了秦兵马俑雕塑高度写实的风格和鲜明的个性特征,是一种时代的象征。秦人“尚武”,有战斗的精神,强调“气”和“势”。李白《古风》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可以看出强势生存的尚武精神。秦始皇兵马俑雕塑大气、写实、厚重、统一、宏大的艺术风范正是秦代“扫六合、一天下”气概的艺术体现,也是与秦王朝的大一统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
总之秦始皇兵马俑雕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创造出了精美的艺术珍品。秦俑雕塑在雕塑手法和造型风格以及思想性上,树立了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第一个高峰,对后世具有重要的深远的意义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