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生活百科网 发布时间:2023-07-21 点击:0
趣味记忆竹林七贤的方法是:王戎上山(山涛)秀(向秀)了一把射箭术,射死两只鸡(嵇康、阮籍),手拎(刘伶)一只,嘴衔(阮咸)一只。 竹林七贤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活动区域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西北一带。 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思想比较开明进步,对当时社会有一定的影响力。
竹林七贤皆是才华横溢、不媚权贵、崇尚虚无、放荡不羁的豪爽之士。竹林七贤是指嵇康、阮籍、刘伶、山涛、王戎、向秀、阮咸这七个人,他们七个人经常在竹林中聚会,每当他们聚在一起的时候都会饮酒、弹琴、评议国家大事。
竹林七贤记忆顺口溜 口诀记忆法:王戎上山(山涛)秀(向秀)了一把箭术,射死两只鸡(嵇康、阮籍)手拎(刘伶)一只嘴衔(阮咸)一只。
竹林七贤是指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因常在当时的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竹林七贤指哪些人 嵇康(公元224—263年),安徽宿县人,是魏晋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他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主张回归自然,厌恶烦琐的礼教,其代表作有《与山巨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等。在感情上,他亲近曹魏皇室,因为他娶了魏谯王曹林的女儿。但嵇康不愿意参与司马氏和曹氏之间的明争暗斗,也自认为没有能力而为之,所以他只能开始了自我放逐,把目光投向了山阳县。后因拒绝入朝为官被当权者所不喜,于公元263年,年仅40岁被司马昭杀害,史称广陵绝响。
阮籍(公元210年—263年),尉氏县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官职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他主张把“自然”与封建等级制度相结合。他常常蔑视礼教,以白眼(斜眼看人)看待他说人为的俗人,以青眼(正眼看人)看待志趣相投的朋友,被人称之为“青白眼”。
山涛(公元205—283年),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字巨源,西晋时期名士,是竹林七贤中最年长的一位。直到四十岁才做了官,当了郡主簿。眼看仕途有所起色了,却忧虑朝堂之中的暗潮,于是弃官43岁来到了竹林。嵇康所书《与山巨源绝交书》,就是写给他的,这也让后人对他有诸多非议。二十年后,他顾念旧情,荐举嵇康的儿子嵇绍为官,可见他来从来没有忘却过旧友之情,之前种种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向秀(约公元227年—272年),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人,字子期,魏晋间文学家,著有一书、一论、一赋,皆是难得的佳品,后人无可比肩。后在山涛的引荐下,与嵇康、阮籍相识。
刘伶(约公元221年—300年),沛国(今安徽宿县)人,字伯伦。曹魏末期曾做建威参军,晋初期,他主张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反对黑暗统治,被统治者所不喜,后遭罢黜。为了躲避迫害,刘伶嗜酒放浪,肆意妄为,著有《酒德颂》一篇。《晋书》里记载:他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后世辛弃疾有“醉后何妨死便埋”,清代的敦诚也曾经这样悼念曹雪芹:“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插葬刘伶”。
王戎(公元234—305),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字濬冲,竹林七贤之一。年少成名,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等职,与阮籍、嵇康等人常在竹林之游,他是七贤中年龄最小、最庸俗的一位,被其他几位戏称为“小俗物”。
阮咸(约公元222—278年)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字仲容,著有《律议》传世,是阮籍之侄,叔侄二人并称为“大小阮”。精通音律,尤其善弹琵琶,是魏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有一种长颈琵琶就是以“阮咸”为名的。
一、记忆方法
1、“竹林七贤”:魏晋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人,记忆竹林七贤,可利用几人姓名缩写“两阮一嵇,山向刘王”进行记忆,将几人的事迹了解有助于记忆。
2、魏晋时期,战乱纷纷。天下士人,壮志难酬,转而饮酒作乐,傲啸山湖,纵论玄学,高谈佛道。魏正始年间有七位名士,常常在山阳县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二、拓展资料
1、嵇康(224年~263年),字叔夜,本姓奚,祖籍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后迁至谯郡铚县,因家居侧有嵇山,故改姓嵇。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在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时,做书与涛绝交;嵇康临死前把自己的儿女托付给山涛,留言:“巨源在,汝不孤矣。”嵇康死后,山涛一直悉心照料并抚养着他的儿女。
2、阮籍(210年~263年),字嗣宗,陈留尉氏(河南省开封市)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82首最为著名。晋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遂作罢。
3、山涛(205年~283年),字巨源。司马炎代魏称帝时,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30余人。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山涛为人磊落大度,生活节俭,赤诚坦荡,雅操清明,三次举荐阮咸为吏部郎,虽然嵇康写了与他的“绝交书”,但嵇康被杀害后,山涛一直悉心照料并抚养着他的儿女,后来嵇康的儿子嵇绍也是由山涛举荐而进入仕途的。
4、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人。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注《庄子》,“发明奇趣,振起玄风”。
5、王戎(234年~305年),字冲,琅邪临沂人。他是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在七贤当中,王戎的年纪是最轻的。晋武帝时,历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进爵安丰县侯,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等职。戎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谏。
6、阮咸,生卒年不详,西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省开封市)人,字仲容。阮籍之侄,与籍并称为“大小阮”。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为人旷放,不拘礼法。善弹直颈琵琶,直颈琵琶后改称阮咸,简称阮。
7、刘伶,生卒年不详,字伯伦,沛国(今安徽省宿州市)人。刘伶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以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竹林七贤指的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竹林七贤是魏末晋初,活动在山阳县一带的七位文人。七个人都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但人生观念并不一样,最后的结局也不同。嵇康是“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他崇尚老庄学说,推崇道家的养生做法,性格潇洒自由,愤世嫉俗,不愿意出仕做官。
趣味记忆竹林七贤的方法是:王戎上山(山涛)秀(向秀)了一把射箭术,射死两只鸡(嵇康、阮籍),手拎(刘伶)一只,嘴衔(阮咸)一只。
“竹林七贤”:魏晋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人,记忆竹林七贤,可利用几人姓名缩写“两阮一嵇,山向刘王”进行记忆,将几人的事迹了解有助于记忆。
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活动区域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省辉县市西南三十公里处吴村镇境内。《晋书·嵇康传》:嵇康居山阳,“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说他们“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